金沙js6666手机版下载

卓越创新①|建工控股、建工路港主持项目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来源:建工路港 时间:2025-05-15 浏览量:539

近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合肥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建工控股、建工路港“复杂环境钢结构桥梁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追求卓越:贡献桥梁建设皖智慧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是安徽省人民政府设立的权威科技奖项,旨在表彰在基础研究、技术发明、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代表安徽省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建工控股、建工路港联合攻关,成功攻克跨通行公路、震后堰塞湖、通航水域、紧邻运营地铁等复杂场景下的技术难题,创新研发三大核心技术,此次获奖充分展现了建工集团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创新实力,为我国钢结构桥梁建设贡献了"安徽智慧"。

勇创一流:锻造行业升级硬实力

构建新型结构设计理论体系。公司创新提出了2000 型波形钢腹板结构,揭示了新型波形钢腹板的剪切屈曲失效机理与抗剪性能;研发了开孔波折板剪力连接构造,解决了钢-混连接关键部位受力难题,相关技术填补了国内大跨度超宽波形钢腹板组合梁桥设计理论空白。

图一:跨生态河流大跨径超宽波形钢腹板同步安装定位装置及成套技术

突破精细化建造技术瓶颈。公司研发了紧邻运营地铁大吨位钢箱梁变截面顶推、无支墩悬拼建造技术,及城市通航内河大跨度钢结构桥双趸船浮推技术,实现了复杂环境下钢结构桥梁的高精度建造;并将BIM、三维数值模拟等技术融入各个环节中,实现了桥梁梁体架设的精确智能管控。

图二:城市通航内河大跨度钢结构桥双趸船浮推技术

开创绿色施工新范式。针对钢结构桥梁下部结构承载性能提升和施工环境保护难题,公司研发了峡谷地形钢结构桥梁“索扣塔一体”安装及“Z”形拱座结构施工成套技术等系列绿色施工技术,最大限度地保护作业区及外部环境,实现了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图三:陡峭山谷区钢管拱桥“索扣塔一体”安装技术

敢为人先:铸就品质建设新范式

合肥市郎溪路南淝河大桥是安徽省首次采用大跨度波形钢腹板预应力混凝土变截面连续梁结构(主跨95+153+95m),也是国内首次在波形钢腹板桥梁中大规模采用耐候钢(3000 吨)。工程采用BIM 技术进行设计优化和施工动态管理,研发的波形钢腹板梁箱异步挂篮悬吊安装体系、超大跨径超宽波形钢腹板精准定位装置,实现了大尺寸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的高精度定位安装。“中国交通”曾进行了多次公开报道本工程,工程获得了国家优质工程奖、中国钢结构金奖、安徽省建设工程“黄山杯”奖、安徽省土木建筑学会创新奖一等奖等奖项。

图四:合肥市郎溪路南淝河大桥

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唐家山特大桥横跨汶川大地震后形成的灾区面积最大、危险性最大堰塞湖(唐家山堰塞湖),是北川最后一个“溜索改桥”工程、国家交通精准扶贫工程。唐家山特大桥为1孔净跨径160米上承式钢管拱砼桥,桥面与水面高差73m,建设过程克服了震后地质条件复杂、岩层稳定性差、高空作业风险高等挑战,通车后前往北川新县城路程从3小时缩短至30分钟,惠及3万余居民,有效助力了地区脱贫攻坚和经济发展,先后受到央视1套《新闻联播》、央视2套《早间新闻》、央视13套《焦点访谈》等国家主流媒体报道,成为北川告别溜索交通时代、完善交通网络的标志性工程。

图五:北川唐家山特大桥

芜湖中山桥是横跨青弋江的地标性建筑,连接镜湖区与弋江区,集商贸、旅游、交通功能于一体,因与中山路相连,承载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历史意义,亦是芜湖 “半城山半城水” 城市风貌的典型象征。桥梁全长352.9米,主桥为(28+90+28)米系杆钢结构拱桥。建设中首创通航水域双趸船交替沉浮支撑体系,研发大跨度钢箱拱桥整体顶推及双船转换支撑浮推技术,仅用24小时便完成水上浮船顶推作业,在保障河道通航的同时,实现了钢结构桥梁的高效整体安装,成为城市内河通航条件下桥梁水上施工的典范。

图六:芜湖市中山桥

文忠路高架桥项目是合肥市快速路网的关键工程,01标主线高架桥长约5.6km,与地铁3号线窦桥湾站至幼儿师范站线路相互交错、上下重叠且长距离紧邻并行,是安徽省第一条,也是唯一一条在运营地铁上建设的快速路网高架桥项目。公司研发团队先后攻克了在地铁三号线保护区范围内隧道区间桩基钻孔作业、钢箱梁1100吨级纵向顶推、500吨级侧向滑移和无辅助悬拼等技术难题,切实保证文忠路高架桥的精准建造和地铁3号线的安全稳定运营,为安徽省同类工程提供了重要参考。

图七:合肥市文忠路高架桥

改革创新:开启未来发展新征程

本项目科技成果以全生命周期管理为轴,智能建造与绿色低碳为翼,构建"产学研用"创新生态圈,不仅丰富了钢结构桥梁设计理论,也为世界最大钢渡槽(引江济淮淠河干渠“水桥”)工程提供依据。建工路港将以此次获奖为契机,在建工控股带领下,继续秉持“诚信共赢、卓越创新、忠诚担当、敬业清正”的核心价值观,持续深耕智能建造、全生命周期管理等领域,促进安徽省、长三角乃至全国钢结构产业链的发展,为交通强国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贡献更多创新力量。